《对话品牌》——绿色循环 写进时代的答卷
本期节目《对话品牌》栏目组邀请到了黑龙江省黑钻极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曾蜀斌先生参加栏目录制,分享其企业故事,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节目嘉宾:曾蜀斌
节目主持人:陈宏达
节目播出平台: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
2014年8月开播的《对话品牌》栏目,节目以演播室访谈结合外景 VCR宣传片的方式呈现,以独特的视角和人物品牌对话交流,聆听品牌腾飞梦想,见证品牌成长传奇。借助平台强大的影响力来提升品牌和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更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感受品牌的力量,分享品牌的光芒,为中国品牌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生态文明是民族永续的根基,如何在守护黑土地的同时,让农业生产更高效、更绿色?如何在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中让餐桌更安全、更幸福?在黑龙江省,有这样的一位探索者,他带领团队20余年如一日,扎根土地,探索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的新模式,他们把秸秆与粪污变废为宝,把科技写进泥土,把责任写进民生。让我们欢迎黑龙江省黑钻极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曾蜀斌先生做客演播室,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故事。

【精彩内容】
主持人:我了解到您从事农业行业20多年,从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再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落地,这个中间经历了很多的故事,给我们分享分享对于这20多年您有什么话想在演播室来跟大家分享的?
曾蜀斌:中国从70年代末中期开始逐步用化肥,80年代、90年代,这时候土地已经开始逐步有板结的趋势,那么我们从02年开始就在逐步把我们生物试验从污水处理转向农业土地,如何能让它更友好。
主持人: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提出了种养结合,绿色循环这样的理念。您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生产方式?
曾蜀斌:第一,就是你如何让它绿色循环?那么循环在土地、种植,那就是个肥料,庄稼一枝花,肥来当家,那么肥是从哪来?就像我们的粪污现在是,全国每年是38亿吨,秸秆也将近15亿吨,整个这一块,那么它会给我们国家带来巨大的财富。
主持人:就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忧国家之所忧,想人民之所想,其实对于我们中国那么丰富的土地资源来讲,每一寸土地它的土地安全都是至关重要的,那您的企业的技术,目前能够让这些土地,包括您刚才说到的,比如说解决土地的盐碱、板结这些问题,有什么样的改变?
曾蜀斌:因为目前的有机肥全国都是在用枯草芽孢杆菌来处理,而我们是用混合菌,那么混合菌,我们不需要添加任何的附加物来拔干粪便,而我们这些东西是纯粹地把秸秆、粪便真正的有机物再还到田里,那么它是对土地有益的,同时复合菌群又把原来用化肥农药失衡的土地的微生物菌群全部恢复起来,这是一方面。二,总量的,我们生产的这种肥料供给每亩土地,因为它廉价了,那么每亩用进去一吨的有机肥,它可以代替80%的化肥。
主持人:所以说我们总结一下,就是相当于我们用更低的成本,更加绿色长久的方式,让我们的土地都能够增产增收,这个就是我们科技研发最终的目的。
曾蜀斌:是的。
主持人:但另一方面,我了解到您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探索,您想去探索在黑龙江地区的一年两熟,这个背后是什么样的原因,您觉得真的能成功吗?
曾蜀斌:我们开发的不仅仅是用有机肥,用家畜粪便、秸秆去做,我们还开发了整个按生物技术,来把它的整个植物细胞,和它的光合作用、机理完全结合,达到一年两熟。

主持人:东三省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之一。
曾蜀斌:对。
主持人:我相信这种对于一年熟制的探索,以及整个粮食产量的探索,会让我们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可以向前迈进一大步。当然了,刚才我们聊得都是种养结合地种这方面,那关于养,您想跟大家分享点什么经验?
曾蜀斌:你没有养就没有种,因为它是一个我们探索为啥这么漫长?就是一直在做,不断地在改善,不断地在改善我们的生物技术,也就是混合菌的技术。整个养殖过程当中,我们把这些处理以后,那么我们的养殖,那么你就想,它吃,家畜就安全了,走进我们技术的养殖场你是闻不到臭味了。
主持人:所以说种养结合、绿色循环,每一个字都是非常非常的关键。
曾蜀斌:对。
主持人:那还有一句话想替我们屏幕前的观众问一下的,比如说用了您这样的模式之后,最终吃到我们老百姓嘴里的粮食或者是蔬菜,它从营养、口感、味道这些方面,会较之前,或者是现在有什么改变?
曾蜀斌:我跟你说,现在来说,中国最高标准就是有机标准,那么有机标准你必须是有机环境,那么我们就说高大上一点,那么完全用我们的技术,即使是你这片土地板结,在一年当年,我们在有些土地就可以种出的粮食,瓜果茶,它的检测标准,这个整个的指标它不会差。
主持人:那这对于每一个养殖户来讲就非常的重要。
曾蜀斌:对。
主持人:因为其实无论是种地还是养殖,解决这种不确定性会对他们对于未来的希望有极大地增强。当然我们话说回来,无论是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模式,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推广。那采用了这种技术和模式的农户们,他们这几年生活有什么改变吗?
曾蜀斌:用了整个这块,后期老百姓算,他的成本并步提高,这个是了不得的事,包括咱们的种植,用我们的技术,你的土地一年以后,不用两年,就可以做到免耕,什么叫免耕?也就是你踩着土地跟踩海绵一样。
主持人:它就没有那些盐碱、板结这样的问题了?所以说他要总体算一笔账,这笔账既是生态账也是经济账,其实听完了您的介绍之后,我的心里有的感慨特别多。您用20多年的时间践行着自己的初心。
曾蜀斌:对。
主持人:多年以来可以说是热爱农业、扎根农村。
曾蜀斌:对。
主持人:站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20多年过去了,您对我们中国的农业、农村,包括农民,还有什么样的期待跟规划?
曾蜀斌:就是通过我们的技术,从盐碱地和沙地,但真正我们目前是进口大国,用全世界的粮食给中国老百姓生产出最便宜的肉,用我们增加的土地和原有的土地形成高产,我们可以不进口粮食,也可以足够支撑中国6亿头猪和200亿只鸡的饲养的粮食,而且将来继续用这些粪污处理这些形成的有机肥,造成更多的良田。
主持人:从粗放的发展模式到绿色循环的发展模式。再从我们中国的进口国到出口国,等等这样的转变,都需要无数农业行业的从业者去不断地付出努力。
曾蜀斌:对。
主持人:感谢您这么多年来扎根农业行业。也感谢您今天在节目当中的分享,谢谢。
曾蜀斌:好的,谢谢主持人。

从黑土地到中国的餐桌,这不仅是一条农业生产链,更是一条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民生幸福的发展之路,曾蜀斌先生和团队用20余年的坚持,探索出一条绿色循环的农业模式,既回应了土地改良和生态保护的需求,也为农民增收,食品安全提供了新的路径,让中国人吃上更好的粮食和肉类,让每一个餐桌都因绿色而更有底气,这是初心,更是未来。
